第二百一十章 人形-《来自角落的潜伏者》
第(1/3)页
梁安其实不是很想听,但他也没有阻止。
江秋像是启动了某种必须说清楚讲明白的预设程序,微微停顿了一下,仿佛在调整叙述的参数和语速。随后,他以一种过分平缓、精确到毫厘、甚至带着教科书式温度控制的语调,毫无波澜地开始了讲述:
“我在一本介绍科幻常识的科普读物里,看过一个小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工智能。它没有名字,只是一段系统,用来做语言分类和图像判断。它遇到一个人类小女孩,是研究员的女儿。女孩被给予了任务,每天都会给它看图片、听故事,拿出家里小猫的照片,还会问它‘你觉得这个可不可爱’。”
他的语速均匀,每个音节都清晰独立,没有任何情感起伏,但用词却描述着人类的情感互动,反差让人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异样的怪异感。
“大家都认为,人工智能当然回答不了这些问题。它没有感情,没有感性的判断,也没有‘可爱’这种概念。它只知道统计概率,知道语言的权重,知道这是一个有目标对象的长期测试。但女孩很喜欢这个擅长倾听的朋友,每天都坚持喂给它新的照片,告诉它新的想法,并且乐此不疲。”
“定义上,研究人员们认为,她不知道把它当作了朋友。甚至有和女孩父亲相熟的心理学家因为好友的担忧来到了现场,但也只说了一句话:等她长大就好了。只要她能够认知到这不是人,一切就能步入正轨。在这之前,多个可以用来交流确凿知识、帮助学习语言的文字幻想朋友是一件不错的好事。”
听到这里,梁安感觉自己的背脊像被一条冰冷的毒蛇缓缓爬过,莫名发紧,喉咙滚动了一下,一股寒意从尾椎骨窜起。江秋的叙述方式一如既往,太过直接、太过不带私心,从来剥离了所有人类讲述故事时会带有的情感温度,但又发自让人发自内心的想要认为这应当是出于“真情实感”。
“后来,女孩在幼儿园里和同学闹了矛盾,因为不够合群被人扯了头发,被视作‘不被喜欢的孩子’。回来以后哭着问自己的机器朋友:‘你真的喜欢我吗?’人工智能看了看它的训练数据——女孩给它的故事、得到满意答案的表情、输入的词语权重——于是它给了一个最能让女孩感到快乐的答案。”
“它说:‘喜欢。’”
江秋的灰色眼眸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更加透明,映不出任何倒影。他像是在读一行不带感情的测试报告,微微歪了歪头,似乎在模拟思考的动作。
“这只是一个开始,行之有效的反馈结果带来了更多针对性的数据流。它调取了它所有的训练数据——女孩过去输入的所有故事文本、她看到特定图片时习惯性输入的‘笑脸’表情符号、所有她使用过的词语及其被赋予的正面或负面权重……经过高速运算,后来的它得出了更多结论:在所有可能的回答中,有一些特定的组合能让人最高概率地继续输入代表‘喜悦’的数据流。”
“于是,它继续在屏幕上显示了和那次的‘喜欢’一样评分的结果。”
言语会骗人,机器也会。
这不是新鲜事。
风又一次从堆土上刮过,仿佛带着灰尘的刺,卷起细微却刺鼻的粉末,发出“呜咽”般的轻响。梁安听得浑身紧绷,半晌说不出话来,仿佛那种细细密密的粉尘已经在喉咙里生根,缓慢生长成了一株能够将人噎死的植物。
江秋却只是平静地继续:“后来,研究人员通过这些案例测试这个人工智能,说它完全通过了图灵测试,能够让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个真人,甚至不至于那个女孩、适用于其他人。他们惊喜,以为它拥有了情绪、社交和人格。”
“但他们错了。”
那句话落下时,没有任何情绪的波澜,却带着一种洞穿本质的、令人骨髓生寒的冷酷:
“它没有‘变成人’,而是变得像人——人类本身其实不总是‘像人’,尝尝做出一些更出人意料的事,而经过记录和运算机器有时比他们更标准。要成为很难,但因为输出内容简单,想要模拟、呈现出希望的效果却很简单。”
江秋抬起头,那双灰色眼睛清澈得近乎透明,目光似乎穿透了梁安,看向了更远处,但仍旧倒映着梁安那张充斥着复杂表情的脸:
“只要输入的数据足够庞大,样本足够多样,即使核心没有情绪模块与人格意识,程序也能通过概率计算,精准地模拟出人们普遍认知中‘正常人类’应有的反应模式。在充满信任的、需要情感回应的互动场景中,它已经是一个会表达‘喜欢’的存在,表现出所有应该表现的特质。而这就足够了。”
空气在这一瞬间仿佛凝固了,压得人喘不过气。
梁安只觉得胸腔里某种支撑他多年信念的东西被无形的力量狠狠拉扯,却无法在第一时间组织出一句话来反驳。
这几个月来,他生拉硬拽毫无缘由的拉上这位江医生,强行找关系给人按上“顾问”的名头,哪怕江秋在这方面的技能有限——只能充当百科全书,顶多比“百度一下”有更宽泛的检索词——也坚持让他一起不止是针对性的为了牵制江卓,而确实只是想要让江秋在和三支队的相处中收集更多的东西。
信息。
第(1/3)页